驚恐症

驚恐症(Panic Disorder)是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的一種,患者會不時「恐慌突襲」(panic attack)發作,即一個人突然無故感到身體明顯不適,並產生強烈的恐懼反應,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據統計香港約有4%人曾出現驚恐症症狀,即全港約有27萬人曾試過驚恐發作,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接受適當治療[1][2]。



驚恐症的成因

杏仁核失靈:杏仁核位於海馬迴前方,與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息息相關。在正常情況下,當人在遇到危險及壓力,身體才會作出生理反應如呼吸急速及心跳等,被稱為「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 response) 機制,但患有恐慌症的人在沒有危險時都會出現恐慌的感覺

遺傳:驚恐症患者直屬親系有4成機會患上驚恐症

環境因素:童年時遇到傷痛經歷如父母離異、性侵犯或虐待等

生理因素:

腦部血清素失衡,導致緊張的生理反應在不明原因下出現

女性患有驚恐症的機會是男士的兩倍

慢性病患者﹕四分之三驚恐症病者本身患有至少1種慢性病,例如糖尿病或抑鬱症

思考模式:負面及焦慮的思考模式例如過份高估問題的嚴重性、注意力聚焦在具威脅性事件

不過,驚恐症並非不治之症,透過適當治療,病情可以加以控制,痊癒率大約為7至8成。但如沒有接受適當治療,病情會反覆及惡化;藥物及心理治療則有助緩和病徵及減低病發風險。患者的個性及抗壓力也會影響治療效果及病發機率[3][4]。

驚恐症的種類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列出了兩種獨立的驚恐發作類型:

預期的驚恐症發作

一個人受到特定原因或恐慌觸發,例如害怕封閉空間、幽閉恐懼症的人在電梯或其他狹窄區域時發作

意外恐慌發作

沒有任何明顯的原因或跡象下突然發生,發作前原本或是完全放鬆

大部分的「恐慌突襲」會維持5至20分鐘,症狀來得非常突然,在首10分鐘最為嚴重,有時候會維持1小時



驚恐症的症狀

心跳加速
感覺要暈倒
出汗
噁心
胸痛
呼吸急促
發抖
潮熱
發冷
四肢顫抖
窒息感
頭暈
感到麻木或針刺
口乾
需要上廁所
在你耳邊響起恐懼或害怕死亡的感覺
胃翻騰
手指刺痛
感覺靈魂出竅


驚恐症的診斷方法
與其他精神科病一樣,目前未有驗血或腦掃瞄檢查能診斷驚恐症,醫生會根據下列情況作臨床判斷:

了解患者及家人所觀察到的情況、病徵及會診當天的觀察
了解出現症狀的頻率以及出現症狀時間
進行甲狀腺或心臟檢查,以排除身體其他疾病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健康情緒中心亦共同設計了一份網上初步自我測試,可助市民自我評估,如懷疑有驚恐症,應向醫生求醫。



驚恐症的治療方法

調節大腦血清素的藥物如SSRI
認知行為治療:增加病人對驚恐症的認知
教導病人在病徵出現時如何處理,例如學習放鬆肌肉及腹式呼吸
嘗試進行正面的自我對話,取代負面句子

驚恐症的預防方法

沒有一種方法可有效預防驚恐症,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減低發病機率:
作息定時
戒煙
適量運動,1星期最少3天,每次進行30分鐘運動
生活調劑,投入不同興趣能讓人從壓力和驚恐中抽離
閱讀認知行為療法的自助書
嘗試按摩、芳香療法、瑜伽或普拉提等活動幫助放鬆
學習呼吸技巧幫助緩解症狀
避免含糖食物和飲料、咖啡因和酒精p

目録


其他相關內容--


最新目録